您当前的位置 : 人大之友 >> 文化交流

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经验

发布时间:2023-07-17来源:河北省人大文化交流促进会

冀南抗日根据地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日本侵略者反复“扫荡”,不断“蚕食”、“分割”、封锁的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守冀南抗战阵地,反复与强敌争夺,实现了不断强大和成长。

一、广泛实行民主,民众选举抗日政府,夯实执政的政治基础,是冀南抗日根据地由小变大的保障。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冀南地方党组织长期积累革命力量的基础上,刘邓领导八路军一二九师主力部队创建了冀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5日,邓小平转战到冀南后,根据日军将重点进攻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正确判断,针对国民党已委任鹿钟麟为河北省政府主席的情况,同冀南区党委研究提出了建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的方案。经中共中央批准后,从主力部队抽调一批党员干部协助各县党组织,进一步改造和完善县、区、村政权,一个月之内,在30多个县建立了抗日的民主政权,为建立统一的冀南抗日民主政府做好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于8月14日,在南宫召开了冀南5个专署、51个县的代表会议,选举杨秀峰、宋任穷为正副主任,制定了八大施政纲领,正式成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健全了统一的行政领导系统,统一动员组织全区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撑抗日游击战争,成为一个完整的战略区。此后,针对鹿钟麟制造双县长、双区长、双村长的混乱局面,一方面,同石友三、鹿钟麟谈判,争取顽固派承认抗日政权;又一方面,着手解决民主政治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加快民主建设进程,在日军“扫荡”的炮声中,召开了冀南人民代表大会,改组了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增设了行政委员会,推举了13名行政委员,选举了行政参议会。陆续颁发了《冀南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暂行章程》、《冀南区县政府组织规程》、《冀南各县区公所组织规程》、《冀南各县村政权改进办法》。尔后,正确执行“三三制”原则,首创建立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先河,不断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开始进入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通过民主选举改造各级抗日政权,不断扩大民主选举的范围,参选人数达到选民的80%,选举出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村民代表会,已有80%村、区政权是民主选举产生的。在此基础上,采取直接普选或代表推选的方式,普遍选举产生了县以上参议员,成立了县参议会,使村、区、县和行政主任公署均由民众选出,成为最普遍、最广泛的民主政治建设运动,各级抗日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成为民众信赖、爱戴和拥护的民主政府。

在极端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共产党高举拯救民族危亡的大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民主政治,使深受压迫的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由民众选举产生各级抗日政府,将一片散沙的各界社会力量凝聚在一起,汇聚成团结抗日的洪流。实践证明,只有人民选举出的政府,坚持实行民主,接受民主监督,才能生机勃勃,长盛不衰,竭心尽力地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动员组织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游击战争,夺取抗日战争胜利。

二、一切为了人民,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夯实群众基础,是冀南抗日根据地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生存的根本。

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后,还未深入开展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民生运动,就已经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日军集中兵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蚕食、分割、封锁抗日根据地,企图“摧毁根据地的生存力”,困死抗日军民。从1940年始,坚持以减租减息,调整生产关系为突破口,以农业生产为重心,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对敌经济斗争,闯出了一条加快根据地经济发展的道路。1942年夏又遇上三年持续旱灾,连降7天大雨后,日军又掘开运河、漳河、滏阳河堤,使洪水泛滥,30多个县,884万亩耕地连续三年绝收。面对严重局面,一方面千方百计调集粮食,发放救济粮,帮助群众渡过灾荒;一方面实行精兵简政,将冀南各级政府和群众团体总人数减到1万人、党委系统减到2000人,减少兵员4070人;另一方面根据温村会议精神,采取奖勤罚懒、减租减息、组织合作社、推广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等系列政策措施,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群众开荒扩大了40万亩耕地,兴修水利增加了6万亩水田。全区部队普遍达到每人种3亩地,自给6个月的粮食和菜金,部分干部战士有了储蓄,减轻了人民负担,呈现出丰衣足食的繁荣景象,受到了群众的拥护,为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奠定了物质基础。1943年,根据温村会议关于把加强经济建设,发展生产,战胜灾荒,保证军需民食,奠定自给自足的基础作为抗日民主政权的主要任务之一的精神,开始把农业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运用政权的力量调整生产关系,实行减租减息和交租交息的政策,限制封建剥削,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发展兵工,炼铁、煤炭、造纸、制药等工业,实行统制贸易,从敌占区购买了3150万斤粮食,缓解粮食奇缺的困难,打破经济封锁,成为冀南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新起点。1945年3月,在根据地逐步恢复,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冀南召开地委书记联席会议,专门研究了开展民主民生运动的问题,从地委做起,放手发动群众,彻底纠正伤害中农,打击地主和富农过重等问题,认真实行以雇佃贫农为核心和切实照顾贫农的方针,历经以清算不法地主恶迹为主要内容的诉苦说理斗争、以减租减息增资为主要内容的雇佃独立自主运动、以满足贫农经济要求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运动等三个阶段,满足了雇佃贫农多方面的经济要求,进一步落实了减租减息增资的政策,从而使贫雇农成为农村的领导核心,调整了农村阶级关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阵地。邓小平充分肯定冀南抓住了减租减息发动群众这个中心环节,从而彻底解决了减租减息和发动组织教育群众的问题,树起了雇佃贫农在农村的政治优势,打击了封建势力,地主很难反攻倒算,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参军参战的革命热情,使各项工作出现了生气勃勃的景象。

实践证明,党政军民齐动员,深化民主民生运动,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改善贫苦农民生产条件,依靠贫雇农,进行生产互助合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军需民食,实现自给自足,开始把余粮运往太行根据地,从根本上战胜了灾荒,渡过了难关,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正确处理党与政府的关系,创新管理方式,不断积累经验,是冀南根据地不断壮大的保证。

冀南区党委认真实践邓小平关于“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党对抗日民主政权的正确领导原则是指导与监督”,“反对以党治国”(《邓小平文选》第一卷10—12页)的重要思想,坚持不包办、不遇事干涉政府具体事务,始终把党的领导责任放在政治原则上,履行指导与监督的责任,通过政权去实行党的主张,保证政权真正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首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认真细致地研究政策,科学正确地决定政策,把党委决定的政策,经过行政机关或民意机关变为政府的法令和施政方针。其次,经常研究上级政令运用于本区的具体步骤和方式方法,及时检查执行程度,以保证上级政令之实现。再次,注重在县以上民意机关或行政机关设立对同级党委负责党团,并切实指导与监督党团,保证党委决定的政策转变为政权机关的施政纲领和法律法令。当冀南行署成立后,在区党委的具体指导下,陆续颁布了各级政府组织规程及各种法令,使各级政府按照法令开展工作,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在极端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不断地把党的政策和人民的意志变为政府法令,动员各阶级、各党派、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执行法令,形成统一的意志,团结一致的开展游击战争;坚持用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从经济上限制剥削,而不是取消剥削,从政治上削弱封建势力,改善民生,调动各界抗日积极性;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约束政府工作人员,廉洁行政,提高工作效率,赢得人民信赖,有效地动员组织各种力量支援抗日游击战争。从此开始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艰难探索,在实践中寻求正确解决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共产党领导抗日政权的方式、党组织与各级政府的关系、党员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等重大原则问题,从而逐步理清党和政府的关系,不断完善各个领域的民主政治制度,全面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证政权机构独立行使行政职能,为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有益的史鉴。

冀南抗日根据地创建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同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正确;证明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创造的“人山思想”对今天乃至今后做好各项工作的都有很大的指正作用。          

(作者:何立海 张祥雯 张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