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文传,文以人传。”(鲁迅语)精美而积淀丰厚的古典美术是一种高精专业,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继承过来,需要敢于挖掘和保护艺术火种,更需要学习前辈艺术家们的文化奉献精神,在时代的浪潮中努力成为影响周围和下一代人的领路人,承继古典美术前辈们传递而下的文化火种,让区域文化自信薪火相传,也是符合大时代需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定有着丰富的文化式样,如汉文化、北岳文化、太行文化、陶瓷文化、直隶文化、白洋淀文化、红色文化等等,这片文化底蕴丰厚的神奇土地就如一个巨大的磁场,深深地吸附和滋养着这里的保定艺术家群体,并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他们又将其中所体现的保定文化精神进行收集、归纳、整理,使之得到承传、延续、发扬光大。再如,今日曲阳石雕的兴盛和定瓷的恢复,也有着北岳石刻文化和北宋陶瓷文化的影响,如卢进桥、张铁军、任世坤、王艺宁等人的雕塑作品,“既有中国传统雕塑的典雅,亦饱含现代审美意蕴”;而作为晋察冀根据地的主战场,保定艺术家很多重要美术作品,如《英雄的姊妹们》《英雄刘胡兰》《建设一个新中国》《潴龙河上起烽烟》《清风店歼灭战》《练硬功》《赴欧》《满门忠烈》《英勇奋战》《唐山大地震》《白衣战士》等等作品,开创和承继了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和英雄主义情结,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力量。
《保定美术二千年》编著的宗旨和追求,以独特的视角、真实的笔触,可以看出,保定传统的雕塑、陶瓷、壁画、国画等等艺术样本,已然成为后生艺术家学习、传承的重要参照,他们在国画、油画、版画、年画、连环画、水彩画、雕塑、陶艺以及当代水墨探索,用艺术火种照亮了世道人心,并代代相传,艺术门类更加多样化。同时,该书以三分之二的篇幅关注保定现当代画家分为“滋养保定”“第二故乡”“植根本土”“过客匆匆”“河北最早的美术学府”“雄安美术家集群”等六章,对近百年来保定画家的艺术成就,进行了一次较全面地回顾,既有前辈艺术家王森然、王渔父、黄胄等巨匠典范,又有多个不同画种、不同流派的精彩呈现,深入挖掘了当代保定画家对传统精神和文化根源,形成的积极的价值要素和鲜明区域特征。另外,在推介青年画家方面,编者也对青年画家创作状态和动向进行了跟踪和关注,如安兵武、和建华、魏尔雅、姜珊、万征等人艺术创作,敏锐捕捉到他们对传统意趣的深化和突破。
从每一位艺术家的详实资料中,可以看到近些年保定美术发展的脉络,看到艺术家们在浪涌波翻的激流中怎样与时俱进,看到他们怎样去探索传统文化的深层基因和表现新生活的强大愿望。其一,保定艺术家在民族民俗题材创作上相对繁盛,这也许跟我们长久存在的农业社会密切相关。其二,在当代水墨艺术探索上,曹宝泉、张浩、杨怀武、戴魁、曹福强、杨先、刘发起等画家,置身在当下日益万新的时代洪流中,用新的笔墨构图方式和创作方法,来表现新的思考和认知视野,并丰富了创作的人文情怀。其三,保定油画家如徐晓燕、王玉琦、孟禄丁、马琳、岂梦光、王维安、唐勇刚、陆成钢、张广军、牛运功、李福成等人,受“85新潮美术”时期的理想与躁动影响,运用意象、抽象、概念、逻辑的思维方式,着意探讨“当下”与“历史”“心境”与“物象”“中心”与“边缘”的多元化呈现,从意向出发选择真正的绘画主角,用概念化逻辑化的观念指导创作过程,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和绘画语言,逐步转化成适合而独属的自留地,也有不俗斩获。
值得一提的是,“河北最早的美术学府”“雄安美术家集群”两个章节,第一次提出了两个艺术群体概念,以时间为脉络,以空间变化为节点,将两者给予了浓墨重彩式的阐述。前者着重介绍陈椿元、韩羽、张静伯、李壮阁、赵小海、张广军、范淼等32位艺术家,其艺术道路有的选择坚守、有的另辟蹊径,而对于河北美术教育的贡献,功莫大焉。后者则是更加精微区域划分,推介了赵梦竹、李智超、刘君礼、阎素、赵信芳、魏奎仲、辛鹤江、高家俊、刘学民、郝祥、金涌泉、范澎、刘克功等15位雄安籍艺术家,名作如《伏击战》《雁翎队》《工余》《白洋淀上练兵忙》《老英雄回到雁翎队》《家园》《水乡童谣》等具有深刻白洋淀风情和特色,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争奇斗艳的荷花,欢悦戏水的雀鸟,蜿蜒曲折的堤岸……展示燕赵美术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份量,打造当代美术的新品牌,共同建设全新区域文化架构,提升城市文化地位与影响力,开辟了文化艺术创新之路。
注:《保定美术二千年》,2021年4月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