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记者搭乘最早一班列车到达雄安新区白沟站。前来接站的雄县黄湾村村民胡晓新就滔滔不绝地跟记者聊起了全村的“领头雁”,“2000年之前的时候,没几辆轿车。早晨家里吃着饭,他家里去个老百姓,家里有病人给送医院一下吧,村支书穿着拖鞋开车就送去了。结婚娶亲,不是要去婚车吗?每次都是他那个车,他亲自开车去接亲......”。他表示每次换届选举,村支书基本属于全票通过。
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这不禁让记者对这位即将见面,连任四届的河北省人大代表、村支书刘秋乱更平添了几分好奇。
黄湾村毗邻白洋淀。据史料记载,白洋淀北堤古名黄花堤,堤东有条小河,名为黄湾河。明末有人迁居于黄湾河边,取名黄湾。
一江河水向东流。流水冲刷着这片土地,却带不走村民的斑驳记忆。村民尹文罗回忆起三四十年前的黄湾村,仍记忆犹新:“刘书记上来前,我们村的街道像一条河,村里下点雨,出行很难。死一个人在外抬棺材,得穿着大皮叉裤才能把人抬出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湾村贫穷落后,村里曾一度出现树乱砍、地乱占、房乱建、打架斗殴无人管的状态。
1996年,在一片簇拥声中,刘秋乱被推举出来,临危受命担任了村支书。在那个流行“万元户”的时代,他通过做生意,早已坐拥若千个万的身价。刘秋乱的思想境界来源于他的大家庭,“我们家是一个党员家庭。那会家庭劝,哥们弟兄劝,非得这个时期干,才显得出咱们不赖呆(不错的意思)呢,一干不是一年,是28年。”
因为刘秋乱是共产党员,是村支书,还是省人大代表。他心里秉持的理念永远是,一家富不是富,村里家家富了才算富。
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胆子大、脑子活的刘秋乱紧跟党中央步伐,带领黄湾人始终践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针。他深知搞活经济是村民致富的根本,由此萌生了打造黄湾“多位一体”产业布局的构思。
当地瞄准了塑料包装制品产业,最鼎盛时期,村里一度达到80多家相关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就地解决了村民家门口就业。随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端果蔬示范园落户黄湾,为黄湾辐射带动周边村搞现代科技农业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村里建有占地280亩的“黄湾巾帼共享农场”,有华灯初上点亮全村的夜市经济,还有助力周边游的民宿产业。这些支柱产业让村集体年收入保持在2000万元左右。
刘秋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是民宿经济,民宿收入每年在400-500万。民宿这个地方,我侄子的房子,自己花钱打造了两家(试点),投资大概50万元。打造了一年就挣钱了,我侄子思想境界也挺高,说老叔咱得退股。因为赚钱了退股,不赚钱的话,俺家兜底。第二个是雄山夜市,晚上夜景非常漂亮,收入一年在300万左右。还有文旅公司、保洁公司、物业公司等13家公司,一家公司挣一百万,一年1000万。”
大河有水小河满。这些年,村路面硬化,村容美化了,百姓钱袋子鼓了,家家户户上了楼,村民福利也水涨船高。
刘秋乱自豪地表示,不但全村一老一小都有保障,而且全体村民看病基本不花钱。比如,村里70岁以上老人每个季度可以领600元福利,80岁以上是800元,90岁以上能领到1300元;村里每年为在校学生购置校服等花费能达到20万元;村民看病除了享受国家报销的百分之七十五外,村子再额外报销百分之二十,村民只需要负担百分之五。
雄安新区设立后,区域内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黄湾的大部分企业面临搬迁问题,刘秋乱则临危不乱,经过考察,他放眼东北等地进行选址,“在辽宁朝阳市喀左县一个工业园区,以黄湾堡垒优塑有限公司为主体的50家雄安新区企业在那落户,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振兴东北。总书记提到两个振兴——乡村振兴、东北振兴,黄湾全都落实了。”
作为雄安新区整体规划的美丽乡村,黄湾谋求转型和绿色发展,形成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商业综合发展的“黄湾模式”,为全县乡村发展树立了标杆。
作为“黄湾蓝图”的擎画者,人大代表刘秋乱从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到白洋淀治污,再到补充华北地区地下水,这些都是他提交的建议。
今年,是新一届省人大代表履职的开局之年,刘秋乱今年关注的是科技农业、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如何发展?想依托国家农业现代产业园核心区优势,带动黄湾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他颇具信心地说:“雄安新区定了100个美丽乡村,黄湾属于试点村,先行先试,把黄湾打造成河北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美丽乡村。”
一村富不是富,周边村共富才算富。今后,黄湾村力争带动周边区域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探索新模式、新路径。
六十回眸忆平生。采访临近结束,记者问及上任28年,夙兴夜寐地为村里谋发展,值得吗?他特别自豪地回答:“从村里一分钱没有,到现在黄湾2个亿的资产,从老百姓的脸上就能看出老百姓对我有多相信,总感觉这个比自己挣钱有成就感。”
身挑千斤担,永怀为民心。舍小家为大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是人大代表刘秋乱的毕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