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线、上定、掏勾、操杼、过绞……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原村土布要经过大大小小 72 道工序。这门被称作“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的手艺,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是如今“千年古县”河北赞皇 1000 多名农村“织娘”拥有的“绝活儿”。
走进位于赞皇县土门乡刘家庄村的“原村土布博物馆”,这里展示了“织娘”们生产的家居用品、服装服饰等三大系列 350 多个品种的土布产品。与印象中质感粗糙、颜色单调的老土布不同,原村土布柔软舒适、色彩丰富,品种、款式不但不“土”,还透着“国际范”。
崔雪琴让几近失传的传统手工纺织技艺得到传承,让千余名农村妇女从中获益,她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人;她来自基层、代表基层、服务基层,她是全国和河北省两级人大代表。
崔雪琴说:“手纺线的肌理感和舒适度本身就让布料'能呼吸’加之工艺由过浆生产改为无浆生产, 同时,染剂只用矿物颜料或者树叶、葡萄等植物提取物,这都使得原村土布更天然、绿色、健康。”
近年来,原村土布不但布局国内一线城市,还走出国门,相继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家纺展、比利时弗拉芒国际贸易博览会等国际展会,并受邀登上米兰国际时装周,原村土布系列文创产品先后在法国、西班牙展览,受到海外观展民众的喜爱。
与印象中质感粗糙、颜色单调的老土布不同,原村土布质地柔软、色泽饱满,品种款式十分洋气。“我们有活性染、植物染、有树叶泥土等,产品全部符合国家标准,甚至还超于标准。我们一直在创新、研究,还研发了一些文创产品。”崔雪琴笑着说。
土布是千百年来中国民间的一种手工织布工艺,在赞皇已有1000 多年历史。“就是纯手工的,天然、绿色、健康,用原始工艺生产原汁原味的高品质土布。”崔雪琴说,原村土布制造工艺很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纺线、上定、掏勾、搡杼、过绞等大大小小 72 道工序。
崔雪琴是原村土布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她的姥姥是抗战时期当地的“织布状元”,后来崔雪琴母亲传承了这门手艺。2005年,在石家庄做服装生意失利的崔雪琴听从母亲建议,回乡开始钻研土布技艺。
“从零开始,我做的时候当地已经 40 年没人做了。当时织布机都不能用,都是废弃的,找配件都找不着,但还是选择走下去。”崔雪琴说,搜罗了临近县的几十个村子,终于找到了手摇纺车和老织机,请来会手艺的老人操作。
2013年,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崔雪琴看来,土布代表的不仅是文化传承,还是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她成立了河北省首家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培训农妇学习土布技艺成为“织娘”。
“我们的'织娘’平均年龄 58岁,大到 81 岁老太太,小到 00 后大学生都有参与,她们靠自己的双手改变了生活。我们还是农村产业化生产土布标准起草单位。”崔雪琴说,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 +创新+产品”的发展模式,形成了规范的产业链。
如今,现代纺织业飞速发展,传统织布技术正逐渐在人们记忆中变得模糊。但崔雪琴 19 年来一直坚持采用传统技艺纺织,织出了土布,也为她织出了名声。从2012年起,崔雪琴连续当选三届省人大代表。今年,她光荣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拼,在改变提升自己。省人大代表连任,又是全国代表,自己的使命、责任更大,我要对得起'代表’这两个字,就更得去提升,去发展,去转化。”崔雪琴说。
如今,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妇女+产品”的扶贫模式,原村土布已形成集农业种植、原料生产、加工、产品研发、销售和非遗展览、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大型联合体。崔雪琴带领周围6个乡镇17个村的 1000 多名农村贫困妇女不断整理、创新生产工艺使土布花色品种增加到 1940 多种,深加工产品形成 4大系列 300 多个品种。小众的土布产品,如今也经营得有声有色。通过走访调研,2023 年省两会崔雪琴带着"打造非遗品牌进商圈”、"产业带动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引进”、"选派优秀干部包联脱贫地区涉农龙头企业”三个建议参会。崔雪琴认为“乡村振兴一定要有产业带动,要形成产业链”,她开始酝酿一个更宏大的计划:建设中国传统织造小镇——原村“布落”。
“在'布落’里,土布纺织的 72 道工席将实行分段分户生产,使土布纺织更可观、可触、可感、可体验。同时,发展民宿、特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崔雪琴说,这将推动土布生产,也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在崔雪琴的手机上,记录着原村土布的发展规划,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她想打造一个中国传统手工织造小镇——原村布落,使镌刻在时光中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魅力,深化农业和文旅融合,讲好原村故事,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