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此次“相聚新年,走进河北文学馆”恳谈会,我以省人大文化交流促进会的身份谈两点感受。
第一个感受,张勇主席带我看了一下文学馆的改造工程,感触颇深。文学馆功能拓展是面向社会开展协会工作的一件好事。铁凝主席在河北工作的时候,对作协工作有两个要求:一是要经常思考我们为作家做了什么,还能做什么?二是要思考我们为社会做了什么,还能做什么?河北文学馆建馆宗旨是十六个字:追思前贤,启迪后学,服务社会,传承文明。也就是说从省作协独立分设、决定建设河北文学馆开始,就是立足于面向社会办作协。
通过新闻报道,我也经常看到作协面向社会的活动,“银杏叶黄”、“玉兰花开”已经成了协会工作走向大众的契机和平台。刚才谈到会员回家日活动,中国作协的会员回家日也是近些年开始做起来,这个思路也非常好。我的感觉是,会员回家日活动应该制度化,主题更灵活、形式更丰富。核心是让基层会员到作协来,感受到作家之家的温暖。
第二个感受,参观了文学馆,特别是在解放区文学部分,大家对作家到工农兵当中去有深刻印象。在那个年代,我们的文艺创作主要是面对农民和武装起来的农民。他们大多数是文盲,是不识字的,他们缺少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就需要作家到工农兵当中去,熟悉工农兵的生活,理解工农兵的感情,塑造工农兵的形象,为工农兵发声,说出他们的心里话。
今天的情况不同了。就以省人大文化交流促进会组织此次活动为例,到文学馆来的这些促进会会员很多是省作协会员、市作协会员。他们有的来自学校,有的来自企业,本身就是在基层工作生活和创作的普通工人、农民、士兵、教师。随着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今天的工人、农民、士兵已经有了自我表达的能力,不再需要别人代言。所以,基层作家创作成为文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作家队伍的培训也成为作家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我们的文艺研究,更多的是研究已经取得成绩的作家,研究他们的艺术特点,总结他们的创作道路,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带有规律性和启发性的东西。但与此同时,省作协的工作也要面向更大的基层作家群体。他们在写作上可能还没有特别突出的成绩,没有全省或全国性的影响,但他们同样有真实的情感和独立的思考。当然,他们需要把情感的真实性转化为叙事的文学性。这中间有文学观问题,有创作方法问题、语言问题,也有叙事和结构技巧问题。
我们在《山高水长》文学史陈列中看到,新中国成立后,河北文学史上出现过一次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高潮。这个文学高潮有一个特点,这些作品的作者同时也是战士,甚至可以说,他们首先是战士,然后才是作家。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会觉得那些作品有些简陋、有些粗糙,比如我们在展览中看到那些墙头诗、街头剧,但这是特定的时代留给他们的历史印记。今天的读者对作家、作品的要求已经不同于过去了。今天读者的审美水平是很高的,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对今天的作家来说,真情实感是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但已经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所以,如何把情感的真实性转化为叙事的文学性,我们广大的基层作者是需要学习的。如何满足这种需要,就需要作家协会多做一点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搭建平台的工作,多做一点培训、引导、鼓励、扶持的工作。
期待省作协更多地开展面向基层的工作,面向青年的工作,加强和广大基层作者以及文学读者的沟通和交流。这和出人才、出精品的战略并不矛盾。事实上,如果基座不够大,文学的金字塔也不会太高。如果只想“掐尖儿”,只盯着“大家”“名家”,其实很难有真正的“繁荣”。
实际上,青年作家队伍建设的问题,已经是河北文学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河北四侠”之后,我们看谁?